《局中人》蒼耳被捕,中統軍統上演搶人大戲,兄弟鬩牆為哪般?

因馮立新暴露,中統設局誘捕了與之接頭的國防部少校秦參謀。

秦參謀實為潛伏在國防部的中共地下黨員蒼耳,因其掌握國防部“金陵會”的秘密,戰略委員會何主任找羅立忠幫忙,兩人達成了交易;沈放也要保護和解救同志;沈林、呂步青卻一心要從秦參謀身上打開缺口。

為此,中統與軍統上演了扣人心弦的搶人大戰,沈林拔槍兩度指向沈放,分別隸屬於中統和軍統的兄弟,再次劍拔弩張,也將中統和軍統爭權奪利、互相制肘的格局,生動的展現了出來,人們不僅要問,為何兄弟總愛明爭暗鬥。

中統前身是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。1928年由陳果夫、陳立夫創立,屬黨內調查機構,抗戰後改組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,簡稱中統。

為防止中統一家獨大,蔣介石將復興社特務處改組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,簡稱軍統。復興社特務處由南昌行營調查科演變而來,原本為軍事情報蒐集部門;通過改組,軍統除了軍事情報蒐集任務外,還負有對涉軍人員的監控調查任務,將本屬於中統的監督調查權,硬生生的分出了一部分。而且在抗戰與內戰期間,軍隊的地位作用高於黨政系統,軍統的出現是對中統權力的大大削弱。

而中統當然不願意別人分一杯羹,利用調查黨員的名義也可染指軍隊。

雖然兩統分工不同,但界限又有交叉,一個怪胎先天不足,留下了很多麻煩。所以中統因黨員身份開展對秦參謀的調查,實屬應盡義務,且無可厚非。有未經考證的說法,認為軍統頭子戴笠之所以叫的硬,除了有蔣介石力挺外,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他為非黨人士,不受中統轄制。

抗日戰爭爆發後,兩統作為情治單位,工作重心都轉向了軍事情報;國共內戰期間,兩大情治單位雖然相繼改名為黨通局和保密局,但工作重心又都指向了剿共,大有“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”之意味。

在抗日、對抗汪偽政權、剿共方面,兩統的目標一致,合作居多。所以在炸死日本特務頭目加騰後,中統將沈林從特別調查處副處長晉升為黨政調查處處長,軍統則將沈放擢升為情報專員。

可見,在抓秦參謀這件事上,中統也是履行應盡職責,而且搶了軍統風頭;軍統要人也合乎情理,畢竟軍人還是要由軍統來處里,就和軍人犯法由軍事法庭審判一個道理。

提起諜戰劇,繞不過國民黨這兩大情報機關,但在以往的故事裡,編劇及導演對其拆台、內耗、腐敗展現過多。

在國家飄搖動盪的年代,擁有特殊權力的兩統難免有吳站長、羅處長這樣大發國難財的貪腐之輩,其爭權奪利而導致的消耗也確實存在,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,而要理智的看到兩統共立並存的積極意義。

一是有分工、有合作、有比較可以取長補短,提升效率,有效發揮鯰魚效應,避免一家獨大後的亂作為與不作為;

二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,對軍統潛伏人員沈放的甄別工作由中統來做,就十分合適,調查結果令人信服;

三是權力需要制約,羅立忠之所以極力拉攏沈放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忌憚沈林中統黨政調查處處長的威懾。

秦參謀被中統所抓,軍統卻來搶人。幾經周折,沈放帶走秦參謀之際,沈林卻發現了公文包鈕扣的秘密,派行動隊追人。一時懸念叢生,高潮迭起;沈放能否以兄弟鬩牆之名、行偷天換日之實,讓我們拭目以待!